“中國有約·遇見福建”網信福建Vlog——中外記者看南平
5月27日,由中央網信辦網絡傳播局指導,福建省委宣傳部、福建省委網信辦、中國日報網聯合主辦的“中國有約•遇見福建”2021年國際媒體主題采訪團來到此次福建行的第三站南平,實地考察武夷山雙世遺保護和生態文明建設成效,深入體驗朱子文化、茶文化,切身感受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。
坐擁自然、文化世界遺產的武夷山,是典型的丹霞地貌,以“碧水丹山”著稱,九曲溪溪水碧清,如玉帶盤繞群峰,結成“曲曲山回轉,峰峰水抱流”的九曲之勝。
參訪團一行在武夷山天游峰合影留念
來自加拿大的網絡名人柯克·阿佩蘭是首次到武夷山參觀,經常在中國各地旅游的他對武夷山的自然風光贊不絕口。“滿眼都是綠色和美麗,空氣很清新和舒服,非常棒。” 他表示,對福建最深的印象就是“綠色”,森林覆蓋率很高,自然生態環境保護得很好,他會制作關于福建的視頻,在Youtube、臉書、推特等海外網絡平臺上進行發布。
武夷山是朱子理學的搖籃。南宋理學家朱熹在此講學,武夷山因而被稱為“道南理窟”,成為世界研究朱子理學乃至東方文化的基地。
沿著總書記來閩考察的足跡,參訪團來到朱熹講學地武夷精舍,聆聽專家講解朱子的生平和著述。由朱熹親創的武夷精舍,于宋淳熙十年(1183年)所建,距今已有八百多年的歷史。
“朱子關于‘民為邦本’的論述最令我震撼,關注人民福祉的思想在中國有悠久的傳承。”來自人民網的外籍記者亞瑟夫告訴記者。
參訪團還前往建陽的朱熹終老地,也是朱熹親手創辦的最后一所書院——考亭書院,進一步領略了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“魂”。參訪團一行還在考亭古街觀賞了一場精彩的戲劇演出,感受濃濃的傳統生活氣息。
武夷山茶文化淵遠流長。明末清初,武夷山首制烏龍茶,成為烏龍茶的發祥地,也是中國傳統名茶武夷巖茶的原鄉。
“茶園不打農藥,不施化肥,放置了粘蟲板,安裝了吸蟲燈,投放益蟲,以蟲治蟲。還套種大豆和蔬菜,很多害蟲會吃大豆和蔬菜,減少害蟲對茶葉的危害。”武夷山茶業同業公會會長劉國英表示,武夷山燕子窠生態茶園面積2000多畝,是國家農業可持續發展試驗示范點。
通過有機肥+綠肥輪作、生態防治,不僅使茶園茶葉品質顯著提升,還達到了降低成本、提高產量的目標,實現了農業可持續發展,為茶葉生態種植提供了可推廣可復制的解決方案,推動了茶產業發展和近千戶茶農增收。
“這種茶葉種植方式符合當下保護生態的新風尚。”新華網外籍記者安德濡表示,相比西方,中國的茶文化更講究人與自然的和諧關系,這種智慧也體現在此地的生態農業建設中。
一行人在武夷山瑞泉茶博物館,近距離感受制茶流程,品飲各式香茗,與茶產業從業者進行了熱烈的交流。“喜歡感受不同品種茶微妙的口感,手工制茶的方式感覺特別棒,比機器制茶更有意思。操作機器也是一種鍛煉的方式。”體驗完制茶工藝的安德濡說道。
“中國有約·遇見福建”
2021年國際媒體主題采訪活動
第四站——泉州
敬請期待